2015-12-12

十大百大或其它

年末將至,書店文壇(?)都在做年末整理,各文學獎、補助款紛紛出爐,書店也趕著做年度銷售、推薦。各種評比除了來自書店,還有雜誌,以及某些覺得擔負「文化責任」的單位。

書店(與銷售平台)的推薦評比我覺得OK,畢竟那就是一年銷售量的客觀統計;讓讀者網路投票也OK,就是人人都可參與(你不參與是你的事),得到的結果也沒什麼好介意;或者仿造日本「本屋(書店)大賞」,由各書店店員推薦值得閱讀的書,這也,不管具不具備代表性,但各書店對於自己推薦出去的書還是有點評價的承擔(噢原來這家書店店員的風格/水準是這樣啊)。

以上評比儘管在年末花花綠綠,但也是書店出版業熱鬧的「年末氣象」,大家各取所需。

但我無法忍受的,是擺出(自以為)具備公信力的姿態,高高在上的評比(到底憑啥?)。要做到具備公信力,匹配自己高高在上的姿態也不是不行,但是請把態度拿出來。不然,上述任何一個評比都比這個可愛太多。

先說台灣文學館的小說金獎,我對得獎的書沒有意見。但是看看那個評審意見(群),有的讓人真正想問問「你是誰你憑什麼?」(我當然知道是誰,所以才生氣)。而且有些評審歷年來重複率甚高,也不知道為什麼(官僚?)。如果仿造國外某些獎座設「常務評審」也沒關係,但至少要說明為什麼是他/她吧?決審委員在安全名單內評出得獎作品,自然不會造成爭議,對於這個獎來說就是安全過關。但這就是「國家獎」的評選格局嗎?還就是預算花一花便交差了。

那個「國立臺灣文學館文學好書推廣專案」補助更是莫名其妙,到底是誰評選,徵件過程如何?至今仍是個謎。補助的書雜亂無章,看不出脈絡。其實這個補助之前就被出版社罵過,因為所謂補助,就是文學館會買書送給圖書館,買多少?也不在徵件時公布,大約就是五百或兩百本?糟糕的是還要求出版社以六或七折作者價售出。

憑什麼?(噢,這整篇我會一直問)如果要鼓勵「優良好書」不是應該以原價購買嗎?打什麼折?所以本來賣得好的「好書」幹嘛要「自己虧本」來提補助?要是文學館以「就是要用來補助寂寞(賣不掉)的好書」為藉口,那麼請不要用「好書推廣專案」這種名目,不然裡面連「小說金獎」這種「好書」都沒有(不值得)推廣不是很奇怪?(當然很可能是出版社不提,而出版社不提的原因已如前述。)

殊不見拿到這個「好書推廣」補助的出版社或作者,願意拿來做為宣傳的寥寥無幾?花錢辦了一個大家不視為榮譽的「好書」補助,台文館還是覺得花錢(預算)交差了事就好嗎?

接下要說「民間」文化單位,有使命感是好事,長久以來的經營奉獻(?)也值得讚許,但這不表示張著這個文學使命大旗就都是偉大的,而文人作者都必須買單吧。

要評選十年來台灣十大長篇小說是何等大事,先不說初選那一百本從何而來(更不用說後來有作者發現自己的書不在裡面,提出抗議然後又追加列入的),而被廣發「英雄帖」希望能共襄盛舉的人,在這一百本裡到底看過幾本呢?三十?五十?據我所知很多人卻步不選是因為看過的不到五分之一,也就是不到二十本。結果主辦方頻頻催促,基於人情也就投票了。

被閱讀率高的作品,想必以「有名氣」者居多,那些沒被多數閱讀到的自然就沒機會被圈選;而且「有名氣者」亦多文人好友,這樣一來,幾乎「閉眼睛」就可以猜得到最後的「十大」會有哪些作家哪些書。

我的日本朋友很難理解這樣就能做十大評選,「不是應該送書給評選人,給予足夠的時間,確保大家都讀過這一百本才能投票嗎?」並且提出疑問:「這種吃力而嚴肅的工作不應要求無償提供吧。」

我想主辦單位一定是有補助款的,但補助款應該無法支付以上的「嚴謹」過程,問題是,為何要辦呢?而且為何理所當然覺得「被邀請(挑選)到」的人應該無償的共襄盛舉、並且背書呢?(還是認為應該感到榮譽?憑什麼呢?這豈非老大心態……)

這種煞有介事的「專業」投票(還特別叮嚀投票網頁切勿外傳別人),過程卻是粗糙不堪,難怪不管何時台灣文壇評選出十大什麼什麼的,都很難被當一回事。





カウンター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