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-05-06

旅費

才五月,全台已經進入夏天,預計暑假要出遊的人似乎也已經開始計畫,特別是家庭的、長程的旅行。譬如要去歐美的、搭郵輪的、到阿拉斯加看極光的……如何挑選地點,一方面要掂掂荷包的重量,一方面還要因應(或避開)恐攻的陰影。

有些自然景觀是夏天才開放的,譬如加拿大洛磯山脈國家公園。朋友一家就想趁今夏一遊,看了有口碑的旅行團,一人團費大約都在十多萬左右。這時我想起自己二十年前也跟家人隨團同遊該地,類似行程大約八萬上下。這驚人的差距大概就是二十年時光的差距吧,貨幣的「價值」不同,雖無奈卻好像也「正常」。

但正這樣「合理」感嘆時,忽然轉念一想,二十年來團費(物價)漲了一倍,但我們的薪水卻沒有漲過!這一點都不正常啊。也就是說就上班族來說,要支付的生活成本已經飛漲了整整一倍,但薪水一點也沒有增加。(當然包括我,因為考試過關、職等晉升得來的加薪並不是薪水的提升,因為二十年來屬於每個等級的薪水一直是停滯的。)

光以旅行費用的這個窗口來看,就能知道為何這個世代的生活如此辛苦,根本無法把自行購屋列入「夢想」(連作為夢想都不行)。那這些二十年來「自然高漲價格」的產品為何依然能在市場機制下安然存活呢?或許是無法「有夢最美」,所以大家力求及時行樂的消費?也或許是三生有幸,可以得到長輩的資助;又或是這二十年來確有一群財富不斷增加的族群,這個族群足以撐起所有高檔消費,但那並不是「我們」。

「我們」領受著二十年來不變的薪資結構,「我們之外」則帶領著社會取得了世界高價城市的錦標。

一家四口去一趟洛磯山脈要花掉三十二萬(這還算是可以努力的「夢想」),還是六十萬(這對很多家庭已非夢想而是個「幻想」),這就是二十年的距離。二十年的薪水停滯與消費躍進,對大多數的人來說,是世代的距離,也是階級的距離。






カウンター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